【專業GPS導航系統】GPS衛星導航,汽車音響專業銷售
    GPS   GPS衛星導航   汽車音響   產品特色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做胸科手術不留疤?“創口私人定制”了解一下

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s://news.ycwb.com/2020-08/25/content_1096609.htm"

早期的腫瘤手術,醫生主要考慮的是如何把腫瘤切除干凈,預防復發;隨后微創理念的提出,醫生在切除腫瘤的同時,盡可能減小手術切口,減少患者疼痛,讓病人術后能快速康復出院。隨著時代的發展,病人的需求不僅限于腫瘤切得干凈、手術切口恢復得快,他們還有更高的期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希望手術疤痕盡可能隱蔽,不影響美觀;二是功能保護,就是不僅僅要求肉眼可見的傷口和疤痕小,更重要的是術后功能狀態好。例如,對早期肺癌患者,通過微創技術切除腫瘤后,絕大部分人會獲得長期生存甚至治愈;但遺憾的是,其中很多患者雖然腫瘤得以治愈,但術后長期受刺激性干咳的困擾,嚴重者甚至影響睡眠,大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是不是手術后就應該“理所當然”不可避免地受此并發癥的困擾?有沒有方法將諸如此類的并發癥降到最低,甚至杜絕?患者關注治愈率的同時,還要求改善生活質量,這個要求過分嗎?“創口私人定制”了解一下。楊浩賢教授受訪者供圖女患者手術前的這個要求過分嗎?——小疤痕可能帶來大的心理問題就在今年暑假,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楊浩賢教授接診了一位五十多歲的女教師,她因患胸腺瘤慕名找楊浩賢教授做手術。收治入院后,楊浩賢與她進行了詳細的手術方案討論。女教師的胸腺瘤有4公分大,但是由于胸腺所在的腔隙非常小,在沒有手術機器人之前,做普通胸腔鏡手術難度就很大,有了手術機器人之后就容易多了。機器人的“手臂”可以精細地將胸腺瘤切除,還會將所有胸腺組織也一并切除,這樣將腫瘤復發的概率降到最低。但手術也并非沒有風險,胸腺的后方就是大血管、心臟和氣管等重要臟器,雙側與雙肺毗連,一旦誤傷了這些重要的器官往往導致非常嚴重的后果。由于胸腺腫瘤所在的前縱隔空間狹窄,而且內有心臟及其大血管等重要臟器,為給患者一個精準的個體化微創手術方案,楊浩賢教授為女教師推薦了最先進的機器人微創手術。女教師非常認可楊浩賢教授的手術方案,聽完之后,她略作遲疑,提出了一個特別的要求:“手術的創口可否隱蔽些?”楊浩賢教授對于這個要求并不感到意外,這并不是第一個向他提出類似要求的患者了。這個女教師雖然已年過五旬,但身材保養得很好,言談舉止和妝容無不透出知性美,看得出她對自我的形象要求很高。楊浩賢教授向記者解釋,其實這個要求并不過分。在一般人看來,腫瘤手術就是救命,手術后留個小疤算什麼,甚至術后有并發癥都不在乎了,“活著最重要!”某些患者通常如是認為。但在于對外在形象要求比較高的人,這個小創口就可能帶來大的心理問題。病人的命是保住了,但在接下來的人生中,卻可能會被疤痕帶來的自卑等心理問題所困擾。“你想我把切口開在哪兒,你先畫出來!”——讓患者從手術的接受者變為參與者第一個向楊浩賢教授提出這一請求的是去年從澳洲來就醫的一位女瑜伽教練。他還清晰地記得,那天查房時這位患縱隔腫瘤的女患者提出“能不能把我的切口做得漂亮一點?”因為這位瑜伽教練上課時上身經常要穿比基尼。“你想把切口開在哪里?你說開在哪,我就給你開在哪!”當時本來是當作玩笑說的,可是當楊浩賢教授回到辦公室后再一想,這未必不可能。于是他拿著記號筆又折返回病房,讓女患者在洗手間里對著鏡子,把她期望的手術切口位置畫出來。令人驚奇的是,除了一個位置在楊教授的建議下進行了微調,使其更加完美外,其他幾個切口的位置與醫生的方案相差不大。最后楊浩賢教授在原有的手術方案基礎上,又將女患者的要求考慮了進去,把切口位置進行了微調,這樣既可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又能滿足患者手術切口隱蔽的需求。至于上文提到的女教師,楊浩賢教授讓她先畫出自己心儀的切口位置,在結合手術的要求進行調整。最后手術的4個切口分別在腋窩處、乳房下緣的皺褶處,這樣當她站立時哪怕不穿文胸也看不到手術疤痕。這兩位女患者手術后都很開心、自信。楊浩賢教授,“在過去,患者僅僅是手術的接受者,其實疾病是在他們身體上的,他們應該有一定的自主權,成為手術方案制定的參與者。”他認為,這需要醫生轉變觀念,也需要患者轉變觀念。絕大部分患者不提出這樣的要求,是他們根本不知道自己關注治愈率的同時,還希望有好的生活質量,這種要求其實并不過分。也有的患者擔心自己因為不懂,畫錯了怎么辦,“不懂醫生可以教懂,另外醫生還在旁邊把醫學關。”手術機器人正在手術中受訪者供圖四個小孔or一個孔,哪個更微創?——手術技術的進步讓“私人定制”成為可能創口的私人定制,需要醫生和患者觀念上的轉變,近幾年來手術技術的進步也使它成為了可能。楊浩賢教授介紹,從開放式手術到腔鏡手術是外科手術史的一次飛躍,他也把胸腔鏡手術做到極致,很多患者慕名找他做“單孔胸腔鏡”手術;從腔鏡手術到機器人手術則又是一次飛躍。手術機器人的三四個手臂分別從四個8mm的小孔進入后,可以360°旋轉,在人手無法伸進去的狹小腔隙中也可以靈活操作,并且是在三維立體、可放大的視野下操作。正因為機器人手臂的靈活性,對于手術切口位置的選擇沒有那么嚴苛,給患者私人定制創口提供了可能。“以前的腔鏡手術單孔都能做,怎么手術機器人更先進了,卻要開4個孔,是不是創傷更大了?”這是不少患者都會有的誤區,其實不然,后者的創傷更小。楊浩賢教授解釋,“單孔胸腔鏡”手術雖說只有一個孔,但是這個孔的長度有3-4公分,而機器人手術需要四個孔,每個孔的長度只有8毫米,而且機器人手臂的活動受精確的控制,可以大大減少對肋骨的壓迫,術后疼痛并不比單孔胸腔鏡嚴重。另外,醫生用機器人在做手術時,是裸眼3D視野,換句話說就是和開放式手術的視野是一樣的,這是普通腔鏡的2維視野所不能比擬的。手術機器人可以將視野放大10倍-40倍,頭發絲般微小的血管和神經都可清晰呈現在眼前,讓醫生可以將病灶切除得盡可能干凈,而將對周圍神經、血管的損傷降到最低,從而降低術后的刺激性干咳等不適反應。“真正的微創手術,不僅僅是手術傷口的大小。微創切口只是微創外科整體理念的一小部分,而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如何撫慰患者內心深處的恐懼,緩解疾病帶來的各種不安,為患者點燃希望,重塑對美好生活的信心;手術過程中則需要充分利用當今的前沿技術,在最大程度提高治愈率的同時,還要最大程度地做到功能保護,盡量保留正常的血管神經束,并結合快速康復的新理念,減少術后諸如刺激性干咳、心律失常等并發癥,使患者獲得更加快速的康復,更加有尊嚴地回歸到社會。而實現這一切,不僅僅需要醫生與時俱進掌握最新技術,而且需要患者的參與,請患者參與到疾病的整個診療環節中來,與醫生共同探討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這就是我的個體化精準微創外科新理念。”采訪結束,楊浩賢教授再次強調了患者積極參與的重要性,這也是他新的外科治療理念的核心。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陳輝編輯:寶厷

關鍵字標籤:男性女乳